【新华日报】从平台落地到产业挺立,溧阳何以链起“中科系”
发布时间:2023-08-17     浏览:102次

7月14日,“巴斯夫—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新能源汽车及储能联合研究中心”揭牌。“畅通”,是此次合作双方的大体验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胡江平说,纵观溧阳新能源产业链、营商环境、创新环境、人才环境,这里是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与巴斯夫开展合作研发的选择。

溧阳布局新能源产业的10年中,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产学研共建已长达7年,孵化和吸引60多家新能源科创企业落地,包括3家潜在独角兽和9家瞪羚企业,申请发明专利600余项……如何破解科技经济“两张皮”?这座苏南县级市携手国内顶.尖科研院所孜孜“探路”。

走进溧阳产业集聚程度高的区域——溧阳高新区,面前仿佛铺开一张环环相扣的“产学研地图”,每“打卡”一处,“创新密码”便逐渐浮现。溧阳市委书记叶明华表示,围绕“创成国高新、迈向科产城”的目标愿景,溧阳高新区聚焦主导产业、重.点项目持续发力,以攀“高”向“新”的实际行动,为建设苏南绿色崛起品质城市增添新动能。

“产业化”刻进“平台基因”

走进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在各种以光谱仪、分析仪等专业仪器命名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在进行各类电芯与材料的测试与失效分析。目前,研究院已建成前沿技术中心、测试分析中心、失效分析中心、工艺工程中心、定制开发中心等功能中心,与超400家动力电池上下游企业建立合作,其中包括华为、吉利汽车、宁德时代、LG等头部企业,2022年营收超1.3亿元。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郑杰允说:“解决研发经费从哪来的问题,科研机构自身需要具备市场竞争力,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是国内早开展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研究的单位,溧阳.具有前瞻性的新能源产业布局为物理所技术孵化提供了绝.佳“试验场”。2017年,新能源产业加速成势,溧阳超前布局创新端,与物理所共建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致力打造国内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由被誉为“中国锂电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出任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李泓担任总工程师。

聚焦“原始创新、技术培育、工程放大、产业孵化”全链条发展模式,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把“产业化”刻进“平台基因”。

去年11月,陈立泉院士在赴常州参加世界工业与能源互联网博览会途中,一见面就询问郑杰允:有没有新孵化企业?郑杰允介绍,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体系中,专为一个产业而搭建科研平台的先例很少。一方面,动力电池产业具有链长、量大的特点;另一方面,这也是物理所与溧阳的一次创新探索,以公司化运营管理模式打造科研平台。

自落户以来,研究院积极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已孵化包括中科海钠、卫蓝新能源、天目先导在内的30多家硬科技公司,包含关键材料、电池、装备、系统及回收,涉及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等下一代储能及动力电池技术,估值超过300亿元,硫化物固态电池、低温电解液、低成本储能电池等原创技术正在持续孵化落地,“中科系”创新生态链基本成型。研究院目前已启动股改,努力为全国院地产业化合作探索路径。

2018年,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与溧阳深化合作,成立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同样采取公司化运营管理模式。李泓介绍,公司化运营机制更加灵活,通过待遇、股权等方式予以激励,可以招聘足够的具备产业化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另外,高校科研院所重.点解决“从0到1”的问题,公司化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可以重.点投入资源去解决市场需要的问题,优势在于解决“从1到N”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副研究员尹良曾在美国工作,2021年回国后组建了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尹良科学家工作室。“在美国做科研时偏向基础研究,现在我们的研究更注重与应用端接轨。在溧阳,我们与上下游企业保持广泛频繁的交流,有效缩短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小样到应用在成品车上的时间。”尹良团队研发的锰基正极材料突破了高容量长循环的技术难点,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目前正与新能源头部企业联合开发锰系3C类电池、小动力电池、长续航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

破解企业“选择困难”

近期,蓝固(常州)新能源有限公司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落户溧阳不到两年,蓝固新能源已实现千吨级固态电解质的量产。在企业筹建阶段,就有多地看好这只“潜力股”。“抢企大战”中,完善的产业创新生态以及政府部门对产业的深刻认知,让溧阳终“胜出”。

蓝固新能源董事长兼总经理李立飞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长期从事锂电池关键材料的研究与产业化。“溧阳的政策优势不是突出的,但溧阳拥有物理所导入的技术支撑,溧阳政府与企业有着高度同频感,聊起动力电池,大家都很兴奋,有共同语言。”这很“打动”李立飞。

2016年至2017年,溧阳接连引进宁德时代、科达利、璞泰来、联赢激光、上汽集团等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领军企业,全.面展开产业布局。

招商即投资。溧阳高新区投促局副局长许微宇说:“招引项目不是简单地拼政策,更要关注项目特点和行业壁垒。我们非常注重培养招商人员的学习能力,从产业大类到细分领域,从投资逻辑到调研评估,每个项目我们都做足功课。”中科海钠创始人、执行董事长唐堃博士认为,溧阳很有“眼光”,招商人员具备专业的商业投资思维。

大院大所、龙头企业等“行业顶流”为溧阳吸引来了第.一批科创“拓荒者”。中科海钠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专注于钠离子电池开发与制造的企业,创始团队成员均出身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2017年底落户溧阳。在企业深耕赛道的同时,溧阳则在努力完善服务配套。唐堃说:“溧阳打造了令企业舒适的‘亲清’政商关系,这是企业需要的成长环境。”

中科海钠在溧阳完成了从小试、中试到量产的产业孵化,现已在安徽阜阳、山西太原、山西阳泉建设生产线。蓝固新能源也在浙江湖州、山东淄博建立了子公司。溧阳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潘益明说:“企业发展壮大需要进行战略布局,在招引企业时,我们就表示支持企业走出去,打消他们的‘后顾之忧’。”

不仅“眼光准”,溧阳更“目光长远——留下“搬不走”的研发总部。今年4月,蓝固新能源中.央研究院工程中心入驻溧阳高新区,李立飞说:“工程中心主要负责固态电解质粉体、新型固态电解质材料、固态电解质先导应用的研究开发,是衔接公司研发、客户需求和基地量产线之间的桥梁。”

转动产业“飞轮效应”

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一村三湖”(北京中关村本部、怀柔雁栖湖大装置平台、东莞松山湖中子应用与材料科学、溧阳天目湖成果转化与学术交流)的战略布局版图上,溧阳是唯.一的县级市。

比“大城市”更具有吸引力的,是“大产业”。2022年,溧阳动力电池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年产量约占全国15%,规模实现全国县域第.一。

想做产业化的科研人才来了。2018年底,吴凡从国外名校回国加入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成为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之一。入职物理所一周后,吴凡便来到溧阳搭建新型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实验室。如今,吴凡团队已培养近40位博士后、硕博研究生、工程师,承担15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截至目前,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和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拥有科研人员500多人,其中拥有硕博学位的技术人员占40%以上,成立了18家科学家工作室。

想“淘金”未来的投资人也来了。在2023年“电动中国”系列论坛——“第二届全国钠电池研讨会”及“天目湖先进电池产业创新论坛暨固态电池研讨会”上,来自全国上千名新能源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基金投资人齐聚溧阳。GRC富华资本合伙人董潇潇博士说,溧阳众多电池企业都拥有先进技术和丰富的产业化经验,投资溧阳就是投资新能源产业发展。据统计,溧阳平均每年举办高端论坛、学术会议、主题沙龙30余次,吸引超2万人次参加。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链链紧扣”,共同为溧阳“产业飞轮”传递动力。从启动到加速,溧阳是如何转动产业“飞轮效应”的?

平台导入。中科海钠、卫蓝新能源、天目先导是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在溧阳孵化的“初代企业”,现已全员“跑进”细分赛道前列。天目先导专注于纳米硅碳负极等电池核心材料研发生产,是溧阳第.一家“潜在独角兽”企业,正在进行新一轮融资。知情人士透露:“有上百家投资机构想投但投不进去。”今年4月中科海钠完成B轮融资,去年11月卫蓝新能源完成近15亿元D轮融资。初代“中科系”企业纷纷赢得资本青睐,带动顶.级投资机构关注溧阳。

“链”上吸引。蓝固新能源核心产品为液态电解质、混合固液电解质以及固态电解质材料,中科海钠、卫蓝新能源是其重要下游客户,这也是蓝固新能源选择溧阳的原因之一。江苏固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物理所的资源“嫁接”下来到溧阳,该公司总经理郭夕锋形象地用“你的公司是我的仓库”来形容溧阳产业链之完备,“对面公司开叉车就可以把原材料运到我们公司。”

延“链”培育。耀石锂电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高安全、高能量密度固态锂离子电池领域,卫蓝新能源参与其孵化。初代“中科系”企业差异化培育“二代企业”,卫蓝新能源是国内极少拥有固态电池核心技术专利的企业,公司战略负责人李国刚表示:“投资耀石是因为我们看好固态电池技术能够在消费类市场有广泛应用。”

新能源“产业飞轮”滚滚向前,更多“产业飞轮”的齿轮也开启转动。目前,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打造的先进金属器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医用应用物理公共技术平台、钠离子电池创新平台和光伏太阳能电池研发平台四大平台,“折射”出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在溧阳的下一代产业布局。

“结合国家需求、产业前景、物理所自身的技术能力以及溧阳产业环境等四个方面综合考虑,我们决定继续开辟新赛道。溧阳营商环境好、政策具有延续性,多年来我们与溧阳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基础,科研人员可以放手去干。”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总经理张笑天介绍,PECVD半导体设备项目、植介入医用元器件项目、异质结光伏项目、固态钠电池项目等一批前沿性技术成果,也正陆续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从平台落地到产业挺立,需要“走”多久?一楼之隔,这是从科研成果到试验产品的距离;一路之宽,这是从上游企业到下游企业的距离;一园之内,这是从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距离。

穿梭在这张四通八达的“产学研地图”中,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资源高度聚合、有机连结,打通一个又一个产学研融合“堵点”,跨越一座又一座科技成果转化“死亡之谷”。

透过这张“地图”,科技创新正源源不断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能。

打造“科产城”深度融合样板示范,溧阳步履不停、探索不止。(信息来源:新华日报)

http://xh.xhby.net/pc/layout/202308/17/node_6.html#content_1230470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中科智能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 版权所有 sitemap sitemap

地址:江苏省常州科教城三一路智能苑 邮编:213164

电话:+86(0519)86339802 传真:+86(0519)86339858 邮箱:arist@arist.ac.cn

备案号: 320412020018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