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换”来提档升级
1镜头
在江苏中鑫成功木业有限公司,运输车辆进进出出,络绎不绝。走进生产车间,颠覆了对传统地板生产企业的印象,原来工人密集的生产场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三三两两的员工,人工上料、码堆全都换成了机器人。
中鑫木业是横林镇第一批从事强化木地板生产的企业,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走上了转型升级的道路。公司董事长姚中兴告诉记者,在不断推出产品的同时,信息化、智能化是公司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从2016年开始,企业就投资300多万元对全流程生产线进行了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实现了“机器换人”。
“通过对压贴线的智能化改造,原来每班需要5名生产工人,现在只需2人;锯板生产线半自动改造后,工人减少了一半,产量不降反升;开槽、油漆、封蜡、打包一条龙生产线改造后,每班由20名工人缩减到了5人……”姚中兴如是说。生产线改造后,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合格率也提升了1个百分点。
2 镜头
在日盈电子公司的模具加工生产线,偌大的车间里没有想象中繁忙,相反,生产流水线上的操作工有些“悠闲”。一名工人在几台机器之间来回走动,时不时观察下机器的运作情况,“机器手臂”则忙碌许多,灵巧地旋转、开合,不停地重复着同一道工序。
洗涤系统、精密注塑、汽车电子、车用线束类产品是日盈电子的四大支柱产品。在不同的生产车间里,随处可见各式各样、在半空中挥舞的机械手臂,永不停歇、差错率小的全自动流水生产线……员工成了“蜘蛛人”,不必待在一条生产线上“原地不动”,可以灵活地穿梭在各条生产线周围,实现对机器的操作,完成上料、成品收集、包装、入库等工作。
企业的注塑生产线车间,原来1台机器需要1个人“照看”,现在1个人可以“兼顾”4台机器。抓取、上料、制作等工序全部由机器“接送”并完成相关零件的组装,无人化操作让生产效率提升至少40%。
“机器红利”取代“人口红利”,既是用工现状的倒逼,也成了企业的主动选择。“早在2012年,日盈就开始了自动化的过程。”日盈电子副总经理姚鑫告诉记者,机器人实现了“三低”,即操作人员的要求降低、工作强度降低、人员总体数量降低。过去一年,日盈在智能车间的投入超过4000万元。“未来几年,日盈的产品收集及过程追溯能力将实现质的飞跃,部分新产品将实现完全无人化。”
3镜头
穿好防静电鞋、服,戴好防静电帽,通过风淋室除尘……在一系列规范化操作后,走进常州星源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洁净车间,看到了新投产的锂电池湿法隔膜生产线。
隔膜是锂电池结构中的关键组件之一,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透过参观窗口,可以看到部分生产工序。原材料经过挤出、铸片成型,再通过双向拉伸、萃取、热定型等工艺最终形成产品。整条生产线采用全自动进口设备,除了看到几名工作人员偶尔的巡检和简单操作,几乎见不到人工劳作。
在收卷区域,记者看到一台匀速“行走”在薄膜上的小设备。公司自动化部经理卢秉鸿介绍:“这是高精度的在线检测仪,能自动检测产品缺陷并将数据反馈到显示器上。”
与少有人的生产线相比,车间中央的几间办公室则端坐着好几名员工,这些区域是车间的“大脑”——中控室。员工们通过显示屏传递的信息,可以实时了解生产线运作情况,比如温度、压力、张力等。在常州星源,10万平方米的厂房仅用200多人进行生产。
卢秉鸿还表示,未来,常州星源将导入机械手、自动巡检机器人等设备,实现人脸识别、场地巡查等功能,把员工从重复性的劳动中彻底解脱出来,为打造“无人工厂”作良好技术铺垫。
“机器换人”,产业升级“风口”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产业升级越发迫切,劳动力缺口增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最初由个别企业自发进行的技改行动,演变成“机器换人”战略。而经开区企业,也在这一波战略中迈开大步。
“作为苏南模式发源地之一,经开区传统产业基数大、沉淀久、占比重,劳动力密集,自动化程度低,对区域高质量发展形成了较大压力。推进‘机器换人’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之一。”经开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李滨表示。
以地板产业为例,目前,横林镇拥有400多家终端产品制造企业及配套企业,从业人员达到3万多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自动化程度较低,影响了市场竞争能力。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该镇大力实施“机器换人”,打造智能化工厂,促进这一产业转型升级。
横林镇与江苏中科院科学技术应用智能研究院等单位开展合作,自动上料机器人、码堆机器人、打包机器人等在一些企业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和示范,带动了其它地板企业的“机器换人”进程。中鑫木业、贝尔装饰、科利达装饰等一批智能化工厂涌现。目前,已有9家企业、16个示范应用案例得到推广实施。
“下一步,将继续协力推进地板产业‘机器换人’,总结推广横林镇的先行先试经验,深入研究其他产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同时,积极发挥经开区高端装备制造、电机电器等特色产业优势,协同相关企业积极投身机器人产业链的研发、制造和配套,共同推动武进机器人产业发展壮大。”李滨说。
“经开智造”,高端项目示范引领
一方面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是优势产业的示范引领。当前,“机器换人”在经开区的优势产业中渐成趋势。据悉,神力电机从2016年开始,先后投入8000余万元,淘汰落后设备,引进了多条美国明斯特自动化生产线;江苏雷利投入4000余万元,打造高水平的微电机智能车间,减少用工20%,工效提升30%;日盈电子投入2400万元打造电极加工全自动生产线,实现机械手装料、加工、测量一体化。
除此之外,新落户的项目更是重新定义了经开区的“机器换人”和智能制造水平。总投资超百亿的坤泰汽车核心系统项目,从意大利柯马整套进口DCT280自动变速箱生产线,自动化生产率超过75%。常州星源长达160米的流水线仅需8~9名工人,10万平方米厂房仅用200多人。这些高端项目,为“经开智造”树立了标杆。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经开区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打造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3年来累计向上争取扶持资金超5亿元,经开区本级财政专项支持近2亿元,企业装备投资额累计超25亿元,中天、长海、博瑞等8家省级示范智能车间先后建成,有力提升了智能制造水平。(来源:常州市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