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度转型”撑起“智造”大格局——省市党报记者眼中的“常州智慧”
发布时间:2017-09-14     浏览:1280次

  “GDP增速全省第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全省第三”“工业投资总量和增幅均创苏南第一”……

  这是常州上半年的成绩单。

  常州市委书记费高云说,经过近五年负重前行,从“工业重镇”到“智造名城”,常州已经走完“最艰难路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已经五年。五年来,常州,以“平常之心”看淡城市间的争“名”夺“利”、浮躁喧哗,沉住气、静下心、埋头干,集中精力抓项目抓产业抓创新,走出了转型升级的“非常之道”——

  从小企业,到大项目,再到产业链,常州的转型是立体的、多维的、全面的,“梯度感”十足。常州市发改委主任汤如军说,这种“梯度转型”,不仅创造了“过往精彩”,更为未来注入了澎湃动力。

  集聚创新发展的“轻骑兵”:218个行业冠军个个“低调有内涵”

  五洋纺机下属艾诗丽有限公司智能服装车间。纱线上机10多分钟,一件成衣就做好了。“做衣服像3D打印一样快捷。”

  虽然这只是一家年产值过亿的成长型企业,却在双针床经编机市场全球排名前3,产品用到了“天宫一号”上,是名副其实的行业“隐形冠军”。

  放眼全球市场,每三部正牌手机中,就有一部手机的受话器、扬声器、马达来自全球最大的声学元器件制造商——常州瑞声科技。

  中简科技不但研发出填补国内空白的碳纤维技术,还建成了中国第一条年产300吨的国产ZT7系列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线,成为中国航空航天领域国产ZT7系列碳纤维的唯一供应商。

  在常州,有这样一批企业,他们不显山、不露水,远离世界500强喧嚣,日复一日地潜心创新、执着攀登,牢牢占据着行业显赫地位,被称之为“隐形冠军”。

  这个群体的规模,最新数据是218个,有230多种产品的销售位居全国前三甚至全球第一。

  转型升级≠转行升级,既要无中生有,更要“有中培优”。面对高校资源稀缺、本土科研力量薄弱的现实,常州借鉴深圳虚拟大学园做法,把国内科研院所、高校科研力量引入常州,建设以科教城为主体的创新平台,与全市9万家民营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创建了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常州模式”。

  统计显示,5平方公里的常州科教城,已经集聚科技人才1.8万余名,其中国家“千人计划”62人,省“双创人才计划”72人,入驻科技企业近2000家,近4年来园区科技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35%。

  2015年1月29日,“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揭牌,中国与以色列第一个创新合作实验区正式启动建设。短短两年,“创新园”已经集聚了以色列项目56个,先后成立了中以知识产权国际合作平台、两国合作技术转移平台等,构建了完善的服务体系。

  如果说以色列的企业善于把0变成1,常州人的梦想是把1变成1000,变成10000。常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称,“隐形冠军”是创新发展领域的“轻骑兵”,“冠军”越多证明中小企业的活力越强,“经济细胞”越健康。

  组建支撑增长的“炮兵团”:大项目招引年年有突破

  7月10日,北汽集团、康得集团联手,在常州高新区打造新能源汽车碳纤维部件及车体研发生产基地;

  6月19日,上汽集团与宁德时代总投资超百亿元在溧阳建设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此前,擅造乘用车的北汽集团整合常州黄海大中型客车、校车和新能源客车等产品,优势互补打造华东整车基地。

  截至目前,常州已经先后引进东风、金坛汽车、北汽新能源、车和家、上汽大通等6个整车项目,形成乘用车与专用车互补整车产业链,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达270多家,产业链产值近千亿元。

  没有转型的增长,是不可取的增长;没有增长的转型,是不成功的转型。能够一揽子满足“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四重需求,优质大项目是最好的选择。引进一个龙头项目,就能形成“炮弹效应”,“炸”出一片关联企业。

  过去五年,常州每年一个主题,从“重大项目推进年”“重大项目突破年”,到“重大项目深化年”“重大项目提升年”,一直扭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不放手,攻坚克难、奋力突破、久久为功,干出了重大项目建设的新精彩——

  五年,累计推进省重大项目111个,年均20多个。投资总额从2012年的1043亿元,提高到2017年的1991亿元,增长了90.9%。今年,常州共有29个项目列入省重大项目,其中,15个产业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83亿元,投资额在全省各市中排名第一。

  五年,累计引进众泰汽车、瑞声手机3D玻璃、时代新能源动力及储能锂电池、北汽集团常州产业基地、中兴能源云计算华东基地等重大项目51个,其中超100亿元或10亿美元项目10个,超50亿元或5亿美元项目22个。

  五年,累计推进市重点项目766个,平均每年超过150个,完成投资3064亿元。

  逆境图强,短短几年时间,常州完成了重大项目的撑杆跳。

  深化改革到不到位,作风建设好与不好,大项目的引进与培育是最直接考量指标。“看上去再美的改革,企业不认可又有什么意义!”务实的常州,一直围绕项目建设抓改革、抓作风。

  “常州干部队伍的精气神有了质的飞跃。”费高云的这句结论,是广大党员干部在项目建设战场上自己“拼”出来、“赢”出来的。

  构筑常州智造“集团军”:“十条链”拉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7月6日,世界石墨烯创新大会在常州召开。

  6年前,当大多数人还不知石墨烯为何物时,常州以敏锐的眼光抓住机遇,布局落子,相继建成中国石墨烯科技产业展示馆及全球首家专业从事石墨烯研发和产业化的新型研发机构——江南石墨烯研究院;今年5月,西太湖畔,常州石墨烯小镇正式成为江苏省首批省级特色小镇。

  截至目前,常州集聚了石墨烯相关企业超过100家,占了全国石墨烯关联企业的半壁江山;先后创造了全球首条年产3万平方米石墨烯透明导电膜生产线、全球首款石墨烯手机、全球首款智能发热服等10项全球第一。2016年常州市石墨烯相关产业产值达到21.8亿元,增长32.2%。

  今日常州,“东方碳谷”已成为一张新名片。“十三五”期间,常州计划在石墨烯领域集聚300家以上企业,100个以上人才团队,产值超过300亿元,打造成中国石墨烯原创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集聚示范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石墨烯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高地。

  产业是发展的“动力源”。

  2013年,常州首次提出“十大产业链”建设,举全市之力打造含“三车四新三智能”(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农机和工程机械、太阳能光伏、碳材料、新医药、新光源、通用航空、智能电网、智能数控和机器人)在内的十大产业链。

  三年后,十大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比重提高了5个百分点,其中,农机和工程机械、太阳能光伏产业和智能电网3大产业的产值均已超500亿元。

  今年6月底,常州“升级版”十大产业链出笼,将先前的“三车四新三智能”升级为“五新三高两智能”(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及生物技术、轨道交通、航空装备、节能环保、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电网)。升级后的新一轮十大产业链,仅今年上半年就完成产值2429亿元,同比增长14.4%,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幅,对全市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40.2%。

  目前,常州已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智能制造体系,石墨烯、机器人、光伏组件及特种电缆等产业成为区域标志和新增长极,重构了常州的生产力布局,擦亮了“智造名城”的名片,成为苏南产业高地上的一道独特“常州风景”。

  (本信息来源于常州市技术创新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中科智能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 版权所有 sitemap sitemap

地址:江苏省常州科教城三一路智能苑 邮编:213164

电话:+86(0519)86339802 传真:+86(0519)86339858 邮箱:arist@arist.ac.cn

备案号: 320412020018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