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37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腾挪跌宕,相继培育出218个行业“单打冠军”和53家上市公司之后,地级市常州有了新的野心——在新时代里,他们一手深耕本土,一手掘金海外,在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上凌波微步,乾坤挪移,斩获颇丰。
常州何以瞩目?答案只有一个:核心竞争力。五月初,我们走进工程现场和企业车间,在与城市管理者和企业负责人的访谈中,寻访常州智造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我们试图搞清楚,是哪些“核心”竞争力在支撑常州崛起?又是哪些“核心”支撑其走向未来?
寻根究底中,常州市委书记汪泉提供了关键角度,“当前,常州经济正处在由高速向高质增长的关键时期,新经济尤其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四新经济’,正成为常州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推动力。”
在常州采访,我们发现:这种基于“四新经济”的创新案例俯拾即是,一方面,它们促使产业淬炼内功,另一方面也让常州企业放眼海外,主动融入国际竞争和合作潮流,在石墨烯、机器人、光伏组件等众多领域,由追赶者逐渐变成领跑者,很多产业成为全国第一甚至全球第一。
这种角色的转变,是制造业明星城市常州梦想的注脚,也是这位“中国制造2025”的先行者在探路“四新经济”征程中的答卷。
“龙城”谋变,“四新经济”成主推力
“人的昨天总是和他的明天两样;除了变,一切都不能长久。”用雪莱这句话形容时下的常州产业形态,非常贴切。
“齿轮传动系统是高铁动力传输的关键设备,就好比列车的‘关节’,直接决定着高铁跑多快,技术密集度非常高。”很多人不知道,复兴号上大面积使用的齿轮传动系统,诞生于常州的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
人类在进行各项生理活动时都会向外发送电信号,而如果用科学仪器测量大脑的电位活动,那么在荧幕上就会显示出波浪一样的图形,这就是“脑波”。博睿康科技始创人团队独创的脑—机接口技术,旨在人脑与计算机等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直接的连接通路,已经投入应用。
“四新经济”是一把“钥匙”,是开启未来的关键,常州显然牢牢地将这把“钥匙”握在手中。数据显示,2017年,常州51家创新型领军企业完成销售收入超过了153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近十分之一;碳元科技、海鸥股份、日盈电子和精研科技等11家科技型企业在主板和创业板上市……
常州市长丁纯认为,创新驱动塑造出的“智造名城”常州的独特气质,也让常州站到了以高质量发展为标签的新时代站前沿。
“四新经济”并不是凭空而来,它们或者萌发于旧产业,或者孕育于新环境,都不论出身如何,新动能、新经济得以“聚沙成塔”,都源于两个字——环境。
“三杯茶”服务,“泡”出中国最佳园区
走进创新之核的常州科教城,机器人、无人机、人工智能等新兴企业蓬勃发展,平均每天诞生1家高科技公司、新增4件授权专利。
在常州市委常委、科教城党工委书记徐光辉心目中,“常州科教城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科技和创新,最关键的是人才。”为了让成长中的“科技小苗”享受更多的阳光雨露,常州科教城提供“三杯茶”:
他们每半个月组织一次金融“天使下午茶”,让有创意的“技术宅”们与资本对接;组织营销“安琪下午茶”,让新兴企业与营销市场对接;组织行政服务“半月下午茶”,让“技术宅”们与行政管理部门面对面,直接解决具体问题。
记者了解到,近几年,常州科教城聚焦智能、设计、信息三大方向,加快构建“创新链”“生态圈”和“互联网”体系,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型企业孵化、高层次人才引进、高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斩获颇多,连续四年荣获《创业邦》中国最佳创业园区第二名。
打造科教城成为“创新引擎”,但富有进取心的常州人并不满足于此。
从名称上也可以看出,安泰创明新能源材料(常州)研究院有限公司是一所与众不同的研究院。10多位骨干研发人员是这家新型研发机构的大股东,控股53%,同时,央企安泰科技、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常州高新区也分别入股。目前已有一批节能、储能和发电三大版块的新材料产品,陆续走出了实验室。
作为幕后推动者,常州市科技局局长刘斌有着长久的打算:通过机制体制创新与政策激励,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为常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沿着这一想法,常州去年一口气建成了四家新型研发机构,除了安泰创明之外,还有中航锂电技术研究院,中汽研(常州)汽车工程研究院,江苏长江智能制造研究院。
在政策红利下,越来越多的常州企业,在探索“股权激励、年薪聘用、周末工程师”等多种灵活方式,集聚国内外各类人才,使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政策红利下,世界成了常州的研发部
“我希望中以创新园加速推进两国合作,帮助以色列公司在中国实现‘软着陆’。”这是三年前,以色列经济部首席科学家艾维?哈桑对常州中以创新园的美好期待。三年过去了,他的期待已然落地。
“以科技创新为首要驱动力,以技术引进替代产业项目落户。”在中以创新园清晰路径下,截止目前,该园区已集聚各类中以合作项目80家,在谈项目55个,据以色列驻华大使馆统计,在以色列项目集聚程度方面,这个园区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正是看中东风农机产品的高科技含量,俄罗斯一家农业机械公司首次下单,金额就达到40万美元。
在同方威视科技江苏公司,技术人员正在对新开发的一款顶视成像小型车辆检查设备进行调试。目前,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5个国家中,同方威视的安检设备已经在50多个国家安家落户,运行设备已达到2000多台套。
“如果说许多中国制造过去被定义为‘便宜货’,但在‘常州制造’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超性价比,科技含量高,价格合适,常州企业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这是俄罗斯农机专家弗拉基米尔?季托夫的心里话。
高科技是走出去的“通行证”。如今,越来越多的常州企业凭借这一“通行证”正走向世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展身手。在“走出去与引进来”的互动中,常州企业也具有了广阔的国际视野,将世界作为其研发部。
去年,江苏维尔利公司收购了德国欧瑞柯公司70%的股权,直接拿下了该公司的技术研发中心,从而一跃成为国内生活垃圾处理的龙头企业,技术上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领先水平。据不完全统计,常州有超过50家企业在海外纷纷设立研发机构,其中50%是以并购的方式设立。
进军海外,符合常州市科技局长刘斌的期待。常州新出台的“创新29条”明确支持企业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根据绩效给予最高500万元的资助。政策红利下,常州企业在海外建研发机构已按下“快进键”。
瞄准前沿,常州用新名片布局未来
“智能传感小镇”来了位蓝眼睛、高鼻梁的老外“镇长”。
在常州龙虎塘街道,创新大道周边3.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目前已集聚了十多家传感器企业,形成了一座智能传感小镇。目前,这里已经成为国家工信部认可的全国传感器产业基地,常工电子自主研发的“自来水压力管网传感器”,可将水管漏点精确到直径2米的范围;汉得利公司将压电陶瓷技术应用到超声波传感器上,一举打破德、日垄断。
森萨塔也是小镇成长的受益者。作为全球车用压力传感器“老大”,森萨塔自进入常州后,每年保持着50%的增速。因为乐于见到智能传感小镇的成长,森萨塔CEO玛莎?沙利文决定接受挑战,当上了“智能传感小镇”名誉镇长,为小镇的成长出谋划策。
实际上,除了智能传感小镇,激光加工在内的机器人及智能数控产业已成为常州产业发展的崭新名片。可以作证的事实是以激光为标签的“智造魔坊”项目签约落户常州科教城,未来几年,将在常州打造一个涵盖研发、示范、产业在内的100亿级的智能激光微加工生态圈。
“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着力激发全社会创造力,整体创新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这是常州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创新“方法论”。做实这一理念,常州在孕育“四新经济”的同时,“顺手”培养出不少“顶天立地”的企业,如我国碳材料产业的领军企业,产品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的中简科技,比如“互联网+”的代表性企业三艾网络科技。
现在,沿着这一理念走下去,常州正在瞄准世界前沿技术,通过“建平台—聚人才—育企业”链条式发展,以创新驱动占领产业制高点。
我们相信,只要方向正确,怀有梦想和实干精神的常州人,梦虽远,行必达。
(本信息来源于常州市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