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科教城:推动园区发展实现高质量跨越
发布时间:2018-05-16     浏览:1365次

5月的江南,繁花盛开。在“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内,各具特色的创新之花朝气蓬勃,尽显迷人风姿。

去年,该园区完成营业收入146.6亿元,同比增长30.7%;新增授权专利1365件,其中发明专利522件;新增入驻机构和孵化企业465家,累计超过2500家;科技人才累计达2万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66人,省“双创人才计划”72人;新增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390项,新增产学研合同金额2.6亿元……

“今年是常州科教城确定的‘内涵发展跨越年’。我们将抓好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大机遇,弘扬科技长征精神,以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和高科技企业集群发展为突破口,使园区持续保持蓬勃向上生机,全面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常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科教城党工委书记徐光辉在接受采访时说。

2018年,园区将聚焦“智能、设计、信息”三大先导方向,聚力公司、平台、载体三大抓手,加快建设“一中心一基地”创新源和增长极,努力在现代化经济体系探索中走在前列,在科技创新驱动实体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

主要目标是:力争全年完成营业收入190亿元;新增授权专利1400件,其中发明专利550件;新增入驻机构和孵化企业500家,企业总数力争达3000家;科技人才累计达到2.1万人;新增国家级高企10家,股改挂牌上市企业达到15家。全年新增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360项,产学研合同金额2.5亿元,争取各级项目资金2.5亿元。

围绕上述目标,常州科教城将着重在四个方面发力。

做大主导产业 做精高端平台 

一是做大主导产业,推动公司引育新跨越。科教城起于教育,兴于研发,大道成于产业。园区将按照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积极先行探索构建起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相协同的产业体系。这好比说,实体经济是“躯干”,科技创新是“心脏”,现代金融是“血脉”,人力资源是“大脑”。要通过系统化思维、项目化运作、精细化管理,统筹谋划,打好“四位一体”的组合拳,抓住前沿科技这个重点,补齐资本市场这个短板,强化高端人才这个弱项,力争下好先手棋,增创新优势。

加快做大做强做优科技公司。全年力争营收超亿元企业45家,规上企业突破100家,500万元以上企业230家。

大力推进科技服务向研发经济升级。继续开展“三走进”活动,全年引进科技服务机构20家,新增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360项,合同金额2.5亿元;申报各类项目500项,向上争取各类经费2.5亿元。

凝心聚力主攻招科引智突破。全年新引进单体项目100个,规上企业10家,招引培育5个科技创业领军团队、5个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5个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企业。

二是做精高端平台,推动科技研发新跨越。园区将着力建设江苏中科院智能院。与中科院开启新一轮深度合作,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加强资源有效配置,加强系统整体协同,真正把常州建设成为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的标杆城市。重点推进自主控制、机器视觉、智能传感器3个研发中心建设,在团队建设、平台建设、项目争取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全力创建江苏省“机器人应用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加快与机械总院江苏分院联合共建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江苏中心,积极筹划人工智能新型研发平台。在悉心服务好现有高端人才团队的同时,下更大气力招引前沿科技人才团队落户。加大运行机制创新力度,重点与常州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发挥好企业焦点中心的作用,今年上半年完成常州中科智造创业投资天使基金并正常运转。全年新增育成企业10家,争取项目经费1000万元,引进高层次人才10人。

着力建设省产研院专业研究院。“行百里者半九十”,按照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要求,加强分类指导,实行一所一策。紧紧扭住产学研用结合这个牛鼻子,进一步理清思路,在聚焦、特色、先发、机制上下功夫,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加紧电子科技大学常州未来通信创新中心建设,以坐不住、等不得、拖不起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围绕5G通信技术及应用、工业大数据、智能硬件三大方向集聚高新技术企业,与江苏移动通信一道创建5G试点示范区。

着力建设省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中心是科教城科技体制综合改革的先锋队,已经在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公司孵化、前沿科技研发及重大成果产业化方面取得了宝贵经验,要坚定信心,勇于探索,重点在项目经理、人才双聘、股权激励、资源共享等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力争在研发平台、骨干企业、服务机构相协同的系统性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做强教育园区 做优双创生态 

三是做强教育园区,推动人才培养新跨越。全力支持园区重点人才与常州大学联合设置新学科和培育人才,支持园区高新企业与常州大学联合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和成果转化,在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制度性和政策性安排。

同时,高水平建设好职教园区。在“江苏省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的基础上,全力打造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升级版,积极创建江苏省乃至国家“高水平高职教育园区”。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积极推行“双元制”、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实现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

四是做优双创生态,推动服务效能新跨越。加大支持研发经济的投入力度。着眼于积极探索现代化经济体系,统筹指导园区教育、科技、产业发展,将研究制定《关于推进高质量研发平台建设“双新”行动实施意见》和《关于推进高质量内涵发展“双百”行动实施意见》,在更高层次把园区推向高质量发展。

加大服务支持双创生态的力度。按照系统化思维,充分运用政府和社会两种资源,加快园区全要素生态体系建设与完善;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大力推进政银企合作,努力探索契合科技创新的金融生态系统,着力破解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人才创业的金融瓶颈;加大政策支持人才引育的力度。围绕产业链、创新链配置人才链,重点引进面向前沿科技的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高端人才及时约见、人才项目专题调度、人才问题联合督办,做到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加大载体支持跨越发展的力度。在新的起点上,以更高的标准,大力推进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和中德创新园区建设,一手抓功能优化完善,一手抓公司集聚突破,真正担负起园区发展龙头使命。

■经典案例 

江苏省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下称创新中心)是在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支持指导下建设的重要创新平台。该平台面向常州新兴产业十大产业链2.0版,聚焦智能装备领域,进一步完善工作体系、深化体制改革、集聚创新资源、培育高科技企业、构筑高端人才集聚地、搭建专业化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着力推进产业要素与创新要素双向融合,将企业市场导向与前沿科技紧密结合,引领推动常州上中下游全产业链的创新发展。

创新中心自2015年成立以来,累计引进了50余个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和200余名科技领军人才,其中包括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万虹博士、GE全球研发中心前制造及材料技术开发总监彭志学博士、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饶鹏研究员等高端人才,天正工业张翀昊获评国家首批创新创业人才。骨干企业天峋将北京研发团队全部迁至常州,并利用北航资源为常州开展无人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学仕”制造技术众包平台与江苏省13个城市科技部门合作对接,发布技术悬赏项目六千余项,注册专家超过2万人。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互聘“350计划”,通过双向聘用、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方式,支持园区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人才互派互聘、合理流动、共享共建,有力推动科教城协同育人、协同创新良性生态圈的发展。截至2017年底,创新中心已有骨干企业、研发机构、服务平台、科技服务组织等各类会员单位超过100家,基本形成以企业发展需求和各方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产业技术创新服务组织。

去年,创新中心会员单位总计完成投资超过4.1亿元,累计组织实施了18个联合资金研发项目,智能数字产业园、纳恩博二期等重大工程和项目竣工投产,顺利通过了省财政厅和省产研院组织的绩效检查评估。

江苏中科院智能院建成自主控制研发中心、机器视觉研发中心、智能传感实验室、机器人应用焦点研发中心和3D打印实验室等研发平台;自主控制、机器视觉等3个自建实验室及5个院企共建实验室技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建设焦点中心和育成中心,面向国家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推动科技成果熟化、产业化,加快共性关键技术转移扩散。全国首个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国(常州?机器人及智能硬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正式运行,借助联合资金项目完善功能条件,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体系,优先为常州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快速授权、快速确权、快速维权和公共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常州科教城还制定实施了“人工智能六条”和支持企业挂牌上市、加快企业做大做强等政策,依托智能数字产业园和国际创研港、国家大学科技园两家国家级孵化器,招引培育具有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的高科技公司,增强带动效应,壮大产业集聚。同时,围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核心部件、智能传感、无人机等五大行业,整合产业资源、人才资源和平台资源,聚焦创新创业团队、优质项目和最新科研成果,引育了纳恩博、遨博等一批优质企业。

(本信息来源于科技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中科智能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 版权所有 sitemap sitemap

地址:江苏省常州科教城三一路智能苑 邮编:213164

电话:+86(0519)86339802 传真:+86(0519)86339858 邮箱:arist@arist.ac.cn

备案号: 32041202001861号